我的阅读
【往期选读】
4月23日,世界读书日。
世界上无论哪一个民族,都把读书视为一种高贵行为。读书日就是提醒人们读书的日子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,从古至今,还没有哪一个不读书的国家和民族,能在人类文明中长盛不衰。书籍是智慧闪烁的地方,里面的智慧、思想、精神、动力无数。人不读书,就如朽木,就没有思想和高度。只有读书,才能创造和延续文明,才能获得智慧和经验,才能提升人生的境界。
以书相伴的人生更精彩!
我的阅读
江都区丁沟中心小学 孙倩瑾
上世纪六十年代末,七十年代初,中国经济条件普遍都不好,能吃饱肚子,穿暖衣服,就不错了。家里没有任何电器,更别说电脑、手机了,连书籍都很匮乏。父母为了生活整日忙碌着,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精神需求。安静的我常常感到无所事事的,大脑一片空白,偶尔望望天,看到几只鸟轻轻飞过;逮逮蜻蜓,看着蜻蜓在手中挣扎……生活太单调无趣了,小小的我竟然感到精神极其空虚,直到那一天。
那天,我父亲的一个上海朋友来玩。他居然送给我们三本连环画。第一次看到课本以外的书,我是如获至宝,就像饥渴已久了似的,拼命地吮吸着琼浆甘露。我是一口气把它们读完了;不过瘾,再来一遍。连环画上每页都有画画,黑白的,但形象逼真。画的下面是故事情节说明,字很少,只有两三行。我一字一句地读着,读了一遍又一遍。那三本书陪伴了我很久,直到把书翻烂为止。
此时,我感到书太神奇了,让我荒芜的世界顿时充实起来。它们仿佛是有趣的符号,一边跳动着,一边把我领向知识的海洋。
爸爸知道我们三个孩子爱读书,但也无奈,因为新疆那时无处买书。还好,当时可以订阅报刊。报刊种类当然也很少,只有《解放军日报》《参考消息》《人民日报》《瞭望》这几种党报党刊。我们家订了《解放军日报》。尽管报纸上内容严肃正统,与我们的生活相差甚远,但我们还是爱读。它让我们认识了些字,还认识了外面的世界,知道了“自卫反击战”,了解了军营生活……
晚上,在昏暗的灯下,妈妈纳鞋底,爸爸读报,哥哥和我也读报。在碰到不认识的字,还请教爸爸。记得有一次,我问了爸爸一个字。爸爸告诉我,那是“婚”,“结婚”的“婚”。当时我二年级,顿时,我的脸胀得通红。
我的妹妹殊巧也跟来凑热闹,像我们一样,拿起报纸,可她没认得几个字。她在报纸上搜寻着,居然找到她名字中的“巧”字。咦,“巧”字前面的是什么字呢?她很好奇,问爸爸。爸爸很认真地说:“‘凑巧’的‘凑’”。哥哥和我听了都哈哈大笑,说:“凑巧凑巧,臭臭的巧。”说归说,笑归笑,我们在报纸上认识了一个又一个字。
那时订报纸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可以贴在土墙上防止灰尘落下,也可以起到装饰作用。所以我家的墙壁上,都贴满了报纸。晚上,躺在床上看贴在墙上的报纸,开启了晚读时光。我往往从床的这头读到床的那头。虽然有很多内容都读过了,但还我是乐此不疲。不阅读,觉得今天的饭都没吃。
那时,爸爸、妈妈每四年可以去上海探亲一次。每一次回来,都给我们带回一本又一本的书。最多的是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一套书有好几本;还有一本《趣味数学》。至今记得其中的“烧饼题目”,问:怎么用最短的时间烤熟烧饼?哎呀,我居然做对了,满满的成就感!这《趣味数学》使我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以后无论何时学数学,我都是学得最好的,学得最轻松的。
上初中,家里条件好了。我有了自己的零花钱,也有了自行车,可以骑车去上学。因为经常帮父母寄信,所以经常出入邮电局。邮电局内卖杂志。有《作文通讯》,一毛六分钱一本。每一期我都买来。啊,那上面的作文真棒,好得没话说了!我太爱了。其中一篇作文是《我》的。我至今记得文中这样的一句:“一米六的我站在泰山脚下是多么的渺小。”那个“我”既自卑又自大,是一个矛盾体。可我竟迷上了他。读完后,我不禁审视起自己:我是个什么人?又该怎么写呢?苦思冥想后,竟抓起了笔,虔诚地写作文、修改、誊抄,虔诚地装进信封,虔诚地写好信封、贴上邮票,虔诚地投寄出去。可最终都石沉大海,刚萌生的作家梦就破灭了。
后来家里条件,更好些了。史书进我家了,小说赶来报到了,书橱里不再只是学习用书。看的书多了,才知道自己过去是多么浅薄。于是,更加喜欢阅读,有了些闲暇,就一头钻进文字里。
后来我从新疆调回来工作,父亲给我寄来了许多的书,足有一麻袋。他没有给我们三个孩子留下多少财产,却让缕缕书香陪伴着我。
如今,想怎么买书就可以怎么买书。可是却缺少了看书的心境,总是心浮气躁,静不下心。此时,我异常怀念过去那专注读书的美好年华。
早安,世界!早安,朋友!
本公众号主要发布老夫我的个人动态、丁沟中学及周边的资讯、教育教学等文章。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jsdzzgx或丁中广祥。